生活美

您现在的位置是:生活知识 > 历史知识 > >

图片列表

历史主要知识点总结

生活美2023-12-05 13:31:19 阅读:
第二次鸦片战争后,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外事机构,简称总理衙门。1861年1月,由恭亲王奕奏请设立,由奕等充任事务大臣。总理衙门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,后来扩大管理办工厂、

历史主要知识点总结

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,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外事机构,简称“总理衙门”。1861年1月,由恭亲王奕奏请设立,由奕等充任事务大臣。总理衙门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,后来扩大管理办工厂、修铁路、开矿山、办学校、派留学生等,权力越来越大,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。它一成立,就正式委任英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。1863年李泰国离任回国,由英人赫德继任达40年之久。总理衙门首任事务大臣均为清朝贵族,且与外国侵略者关系密切,使总理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,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一个重要表现。
  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。其间,奕任首席大臣28年,庆亲王奕任12年。直到1901年,据《辛丑条约》第12款规定,改为外务部,仍位列六部之首。
  慈禧太后的主要政治活动:
  ①1861年,慈禧太后发动宫廷变,夺取了清朝的最高统治权。此后、即向英、法等国“借师助剿”,联合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。②在对外关系方面,她对外国侵略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态度,是不抵抗派的代表人物。在她主持下的清政府,先后和外国侵略者签订了《中英烟台条约》、《中法新约》、《中俄改订条约》、《中日马关条约》、《辛丑条约》等不平等条约。这些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量领土主权,巨额的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担,特别是《辛丑条约》的签订,使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,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。③是顽固派的代表人物,她极力反对戊戌变法运动,并发动戊戌政变,囚禁光绪帝,宣布亲政,废除新法,逮捕维新派,杀害了“戊戌六君子”。④对义和团运动,她采取利用欺骗的手段,当八国联军进攻时,她又下令清军斩杀义和团,并请求八国联军助剿。⑤当革命形势高涨时,为挽救清王朝的灭亡,她玩弄了预备立宪的骗局。综上所述,慈禧太后在政治上是野心家、顽固派,在内政外交上,是对内镇压的刽子手,对外的妥协投降派
  洋务派和洋务运动
 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,在清统治阶级中出现了一些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,维护清朝统治的人,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。在中央以奕为代表,在地方以曾国藩、李鸿章,左宗棠为代表,他们以“自强”新政为名,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,举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,被称作“洋务运动”。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。但是洋务运动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生产技术,中国出现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。企业的利润,也吸引着官僚、地主、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。因此,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,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。
  洋务运动的评价
 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“平中国”和“敌外国”相提的。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,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。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,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“内忧”与“外患”频仍之时,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,共同镇压人民,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。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“敌外国”。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,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“改革”而已。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。李鸿章说淮军遇到“内地贼匪”,自信能取胜,遇到外国进攻,“胜负即不可知”洋务大员丁日昌说,他的船炮“可以靖内匪,不能御外侮”。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,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,却在“自强”“求富”的口号下,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。
 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,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,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,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。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,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──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,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,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,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。洋务派办民用工业,为了解决资金问题,采取“官督商办”和“官商合办”的方式,吸收私人资本。这“商股”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。从70年代开始,更有一批官僚、地主、商人,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,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,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,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。
  此外,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,多少动摇了格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,对于学习西方,开了好的风气。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,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,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,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,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,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。在此基础上,19世纪七、八十年代,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。
  最后,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,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。如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,使“内江外海之利,不致为洋人尽占”,三年多时间,外轮损失1300多万两,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,被招商局归并。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,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10万多匹。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,这在当时曾被视为“创见之事”。
  中法战争
  马尾海战
  1884年7月,法军闯进闽江口,行泊在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监福建水师,伺机破坏军港,击毁福州造船厂。8月法舰向港内中国军舰发动袭击,清朝水师仓促应战,士兵临危不惧奋勇还击。由于李鸿章妥协退让,不许“轻言战事”,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不做戒备,还禁止军舰移动,使福建水师损失惨重,中国军舰被击沉11艘,商船19艘,官兵牺牲700余人法舰又将马尾船厂及沿江炮台用炮轰毁,最后退出马江,清政府得到报告后,于8月26日才被迫下诏向法正式宣战
  镇南关大捷
  中法战争中的著名战役,又称“谅山大捷”。1885年初,法军大举北犯,清军放弃谅山、镇南关,逃回广西。清政府起用退职老将冯子材帮办广西军务抗法。冯子材在镇南关内关前隘构筑长墙,挖掘壕沟,据险扼守,多次击退法军进犯。3月底,法军分三路进攻镇南关,冯子材看到形势危急,身先士卒,跃出战壕,士兵们跟着冲上去,同敌人展开肉搏战,法军溃退。越南人民也赶来助战,中越军民合力围歼,击毙法军1000多人,法军狼狈南逃。中越军民乘胜追击,收复谅山等要地,取得巨大胜利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镇南关大捷。
  中法战争的结局──“中国不败而败,法国不胜而胜”
  从镇南关─谅山大捷来看,法国不是不可被战胜的。茹费里内阁的垮台,更说明法国是战败国。但正在胜利之时,李鸿章却“乘胜即收”,不仅下令停战、撤军,还与战败的对方订立丧权辱国的条约。相反,法国却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仍然达到预期的侵略目的。1885年4月6日,清政府下令停战、撤军,有关疆吏将领同声反对,表示不胜惶骇。冯子材“力持不愿,电函并至,忠愤填膺”,力主“责法人以越地还之越王,方可班师”。冯部撤兵之日,越南人民挽辔(pèi,鞍辔)请留,痛哭不舍,许多人跟随冯军入关。中法战争这种结局的形成,在于清朝统治集团一味求和,正所谓“和者朝廷之本心”。这样,中国“不败而败”,法国“不胜而胜”的结局就是不可避免的了。